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国际新闻>未来五年全球五大关键趋势
国际新闻
未来五年全球五大关键趋势
发布日期:2021-01-27 点击:965

作者:

贺晓青,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总裁

宋旭军,科尔尼全球合伙人

王宇,科尔尼全球合伙人

刘宇钊,科尔尼合伙人

周鹏远,科尔尼董事

2020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震惊全球,反对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抗议活动在国际上蔓延,世界面临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些健康、社会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将我们带入一个风云变幻的未来五年。

近日,科尔尼发布2020-2025年全球趋势研究报告,总结出了未来五年将深刻影响全球未来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五大趋势。

趋势一:政府陷入重重困境

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风险给世界各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财政和政治压力。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中央政府将面临债务高企和经济政策特权减少的困境,不得不向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需求支持,以维持公众的信任。

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多国政府领导人试图通过财政和货币工具缓解经济颓势。他们推出了大规模财政干预措施——这或许标志着民众对“大政府”概念支持的重现。例如,日本推出了一揽子财政刺激方案,金额高达其GDP的20%以上。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除财政干预外,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的规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20年3月末,为降低政府和企业借贷成本,英国将利率下调至0.1%,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利率水平。其他很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各国政府为应对新冠疫情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未来五年可能一直持续,这将为未来发展带来进一步的挑战。

2019至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各国政府采取了极端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财政赤字飙升。而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攀升对宏观经济和受公共财政影响较大的关键部门都可能产生重大冲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在许多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的飙升预计将持续到2025年。预算过度扩张可能导致民众对政府的整体信任下降。随着财政越来越紧张,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各国中央政府可能会要求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财政支出,一起走出风险。

在疫情应对和经济复苏工作推进过程中,全球各地的中央政府、省级和市级政府需要探索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机会,以便应对疫情带来的短期和长期挑战。

中国政府将会围绕“双循环”这一战略思路,优化国内市场环境,并通过“新基建”等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复苏。中国将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推进供给侧改革,对创新型、技术改良型企业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针对地产、城投平台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将会进一步减弱,而针对5G、新能源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与之相关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大运力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将会是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趋势二:国家推动自给自足

新冠疫情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让他们认识到面对危机时一国需要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和韧性。随着政府着力提高在医疗保健、技术、食品、能源和制造业等关键行业的国内供应能力,私营部门可能会发现与政府合作的机会。然而,从长远来看,政府干预过度可能会扼杀创新。

目前,各国政府都面临供应链受限、医疗用品短缺以及尽快消除疫情和恢复经济增长等重大挑战。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让政府认识到建立重点经济领域(包括医疗用品与技术)自给自足能力和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

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震荡,未来五年制造业回流和产业链本土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政府纷纷出台新政,鼓励在本国建立医疗、技术、农业、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的生产能力,这些政策能够为新兴行业提供扶持,最大限度减少全球供应链风险,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提高医疗和技术自给自足能力这一迫切需求以外,各国也在寻求推动国内其他行业发展,以应对未来危机——主要包括粮食、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部分国家将采取措施加强国内粮食生产,特别是在粮食安全问题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见趋势四)。虽然在疫情之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内农业补贴,但各国目前正在扩大此类补贴计划。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随着全球经济内顾化倾向加剧,预计上述五个行业的政府投资都会增加,即医疗保健、技术、农业、能源和制造业(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行业,如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会加剧全球各地政府原已紧张的财政状况(见趋势一)。较长的跨国供应链容易受到全球风险的影响,如疫情全球大流行。未来五年,外部冲击没有减弱的迹象。政府对国内产业的支持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风险缓解措施,可以推动本土产业蓬勃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但如果产业链回流用力过猛,代价会非常昂贵,可能会带来其他挑战。首先,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竞争,可能会抑制创新,导致产业低效和生产力下降。等到最后要取消这些补贴的时候,可能还会面临政治挑战。

未来五年,疫情带来的巨大震荡将使政府干预增加,进一步向自给自足迈进。战略企业应密切监测相关走向。

中国将会进一步推进产业体系的升级,并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提高的消费者需求,为本土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带来机遇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代加工模式也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品牌、创新将成为核心成功要素。对跨国企业而言,如何在自有专利保护、本国政治影响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加剧的几个环境变量下取得平衡,将会是未来企业战略关注的重点。

中国政府于2018年提出的新基建概念,并在2020年进一步加以强化,也得到了市场和企业界热烈的响应。“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未来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能为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新基建”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趋势三:弱势群体再边缘化

未来五年,不平等问题会不断增加,并且因为新冠疫情而加剧,从而导致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少数族裔、低技能工人、学生、儿童、职场妈妈等)进一步边缘化。在疲软的经济环境中,让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劳动力再培训,让这些群体在社会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新冠病毒并非均衡器,在它面前绝非人人平等,越脆弱的群体受其影响往往越严重。由于新冠疫情,未来五年这种不平等现象将进一步恶化,无论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那些已经处于困境的社会阶层,包括少数族裔和低技能工人,都将被进一步边缘化。与此同时,学生、儿童和职场妈妈等群体也会加入边缘化行列,因为病毒限制了他们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在很多国家,少数族裔长期遭受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待遇,特别是黑人和拉美人,而新冠疫情正在加剧这些不平等现象。

学生、应届毕业生和儿童也逐渐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救助儿童会2020年9月份发布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疫情导致超过16亿学生停课,而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的贫困家庭儿童只有不到1%。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未来也充满挑战。事实上,由于面授课程有限,Z世代可能不再优先选择大学教育(至少在后疫情时代早期是这样的)。

此外,儿童在家学习打乱了许多上班族父母的生活,尤其是母亲的生活,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在双职工家庭,母亲除正常工作之外,还承担了更多照顾子女的责任(接近70%)。而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关闭,其他教育活动暂停,育儿负担大幅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大量从事非正式工作的女性失去工作,家庭陷入财政危机。到2030年,性别收入差距预计将进一步扩大。

如果这些群体继续被疏远或边缘化,无论在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市场,民粹主义或民族主义将愈演愈烈。因为在后疫情时代环境中这些群体会感觉自己是受害者。虽然仍然有机会避免此次大震荡带来最糟糕的结果,但战略型企业和政府最好为这些情况做好准备——同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努力,防止这些糟糕的结果产生。

中国将会加大乡村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城市弱势人群,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并推动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下,中国的农村及农业相关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农民支付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一批新兴消费互联网企业及农业产业链企业的崛起,这一趋势将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年人、低教育背景等人群,均等化服务推广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考虑社会责任,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企业角度,社会责任已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关注点,而领先的、有前瞻性的私营企业也开始更为系统地将社会责任纳入其回馈社会及品牌建设中。

趋势四:粮食不安全问题加剧

全球粮食危机即将爆发,新兴市场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由于贸易限制和疫情引起的生产中断,食品供应日益紧张,经济出现大幅震荡,人们收入明显下降。未来五年的前景预计会更加糟糕,导致食品工业发生变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加剧,整体生产力下降。

粮食不安全问题还将产生广泛的商业影响。针对食品短缺问题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类似2020年春天在智利和黎巴嫩发生的抗议活动)可能会扰乱商业活动秩序,还可能引发突然的政策变化,影响营商环境稳定性。

从行业层面来说,由于粮食不安全状况日益严重,食品行业本身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收入持续吃紧,食品价格持续上涨(预计未来五年会继续上涨),消费者的偏好可能向更便宜的商品转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未来五年,食品的销售和分销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随着食品价格上涨,折扣店和普通品牌越来越受欢迎,可能会激励零售商通过促销或散装等方法来降低价格。此外,减少食物浪费的压力也会加剧。

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加剧已经影响到全球各国,而且在未来五年内影响只会继续增加。如果经济持续衰退,会有更多人买不起食物,如果削弱救济计划,情况会更加糟糕。这一趋势将造成国家之间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因为新兴市场将不得不应对饥饿率的上升,经济预计进一步萎缩。发达国家经济体也将面临风险,因为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粮食不安全问题还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在政府削减失业救济金等计划的情况下。这些变化不仅会引发社会紧张局势,而且还将加剧粮食不安全带来的其他严重问题,如肥胖和发育迟缓。

新冠疫情引发的大震荡突显出加强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因为跨国供应链模式很容易被打乱。因此,企业需要学习如何在企业运营,同时更好地跟踪其产品,以便及时发现价值链中存在的难题。

面临不确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国将会更加注重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并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并通过与亚洲、南美等农业产出国的合作,提升农产品供应水平。针对粮食不安全问题,中国将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以及农业机具的推广和普及,并进一步调整农业产品的比例(如引入土豆、玉米等替代主粮作物),从而降低土地资源消耗。水培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将会拥有较大发展空间。贸易角度,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企业(国有资本为主)将会进一步强化全球产业布局,并通过金融手段等形式,提升贸易商影响力和话语权。

趋势五:并购整合浪潮再起

疫情带来的经济混乱削弱了全球企业的财务状况,全球企业利润率下滑,企业违约率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与此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市场上待投资本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并且出现了大量财政疲软的被收购目标。这一趋势将带来行业颠覆和整合浪潮,实力强的公司收购实力弱的竞争对手、技术或资产。因此未来五年,私募股权、大型科技公司和能源行业将面临大规模重组。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在从疫情中受益的行业(如食品杂货零售商,电子商务、数字化企业等)中,实力较强的企业也有可能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或收购新的技术来实现增长,丰富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效率。

而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垄断情绪的共同推动下,新冠疫情引起的并购活动也开始遇到阻碍。从广义上讲,产业集中可能导致不平等、工资下降、价格上涨和消费能力受损等等问题,并购浪潮开始受到监管者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在中国,并购整合趋势则面临新的“反垄断”法规的规范与制约,尤其是对大型平台类企业。随着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壮大,国家对于平台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加关注,与之而来的是对于跨领域、垄断性并购交易的审慎批准;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有可能出现一批新兴的领军企业,并逐步通过并购交易扩大所在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针对消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具有系统性风险的企业并购,中国将会进一步收紧审批权限,并对平台经济的负面外部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成熟的领域中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提升行业集中度的行为将会面临更大挑战。

针对新兴领域,如脑科学、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相关的技术/专利收购、产业链协同等举措,未来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小规模并购交易,最终出现一批与今天消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匹敌的新兴巨头。

全球经济反弹的速度和程度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至少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而疫情的影响可能还会延续更长时间。此外,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新一轮的封锁和消费者行为的进一步变化,对消费支出和投资产生影响。流动性较好的企业将抓住这一时机,部署长期战略,并通过收购完善现有商业模式,或更好地适应疫情结束后的发展。

中国企业需提升全球并购成功率:而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并购,一方面因为各国对高科技等企业被外国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并购更为保守,阻力越来越大,如何有效规避国外政策限制变得更为重要;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近年的海外并购方面还有很多的教训值得总结借鉴以提升并购的成功率,包括更为审慎的尽职调查、更为合理的估值以减少“中国议价”、更为有效的兼顾被并购方管理层激励和整合协同效应的并购后整合策略等。

友情链接
© 山东万有轴承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ANYOUGROUP.COM 备案号: 鲁ICP备15019873号-3